Translate

知足常樂,凡事感恩;難得糊塗,樂在其中。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馮睎乾:十九世紀廣東話,你看懂多少?

 

文章轉載自 馮晞乾十三維度

今天看見朋友分享一幅圖,是光緒九年(1883)印的《約翰傳福音書》,標明為「羊城土話」(即粵語譯本),十分有趣。圖片顯示約翰福音第十六章開頭經文,友人說看到「番歸」、「閉翳」等字眼,很有親切感,但看不懂「保惠師」三字。

這類晚清刊行的舊福音書,我從前也看過一些,以粵語翻譯來說,朋友圖片的那本還不是最早的。就我所知,首次用「羊城土話」翻譯聖經的人,是美國長老會傳教士丕思業(Charles Finney Preston1829-1877

1862 年,即同治元年,丕思業出版了粵譯《約翰傳福音書》和《馬太傳福音書》,翌年又出版《耶穌言行撮要俗話》。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他又與其他傳教士合譯了第一本粵語新約聖經。若想研究十九世紀廣東話風貌,丕思業的譯作簡直是寶藏。

太平天國時代的廣東話到底怎樣講呢?以下摘自丕思業譯《約翰傳福音書》第十六章,大家不妨看看自己讀懂多少:

「我𢬿呢的話你知、免令你厭棄、眾人將來喺會堂斥逐你、而且時候將近到、但凡殺你嘅、必定以為噉樣係服事神呀、佢是必噉樣做過你、因為佢唔識父共我呀、我也曾𢬿呢的話你知、令你當時候到個陣時、就好記念我也曾𢬿呢的話你知、我舊時唔𢬿嚟話你知嘅、因我同你喺嗻呀、如今我番歸打發我嘅嗻、你哋冇人問我話、你去邊嗻、但因我𢬿噉樣話你知、就個的屓屭滿倒你心嗻、但我𢬿真嘅話過你知、我去、就係你嘅益、因為我若然唔去、就保惠師唔嚟你嗻、我若去就打發佢嚟你嗻、佢已經嚟、必定令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責自己、」(注1

先談談朋友看不懂的「保惠師」,其實這是約翰福音的特殊用語,天主教譯「護慰者」,英文可譯成advocatehelpercomforter等,或按古希臘語直譯為paraclete(希臘語:παράκλητος ,羅馬字母拼法是paráklētos)παράκλητος字面義,是「召喚到旁邊的人」,在古希臘,往往指到法庭上幫忙的人,即辯護律師(那位友人恰巧是律師,也算是παράκλητος),在約翰福音則比喻聖靈(Holy Spirit)。

只要懂一點神學術語,「保惠師」其實不難解,反而是連篇累牘的「𢬿」、「嗻」和古色斑斕的「屓屭」兩字,才讓人費煞思量。

𢬿」字粵音kaai5,今天粵語很少聽到,除了說「一kaai5橙」之類的kaai。據《康熙字典》所說:「𢬿,《集韻》下介切,音械。持也。」這個「𢬿」字,用法其實等於我們今天說的「將」、「拎」(都有「持」的意思),書面語也可寫作「把」。所以「我𢬿呢的話你知」即「我將呢啲話你知」,今天通常講成「我話呢啲你知」。

「嗻」字唸「庶」,即是「處」,解作「地方」,今天也越來越少人用了。小時候看舊粵語片,或聽老人家說話,不時都會聽到「去邊嗻」(「嗻」這兒有時會讀成「鼠」)、「過嚟我嗻」,但現在只會講去「去邊度」、「過嚟我度」。「嗻」差不多完全被「度」音取代了。

最有趣是「屓屭」兩字。丕思業每次表達「悲傷」、「憂愁」(原文是λύπη,即grief),都譯成「屓屭」。今天很多考粵音正字的人喜歡寫怪字深字(很多其實是錯的),但丕思業用粵語譯聖經,原意是讓大眾看懂,決不會故弄玄虛,用艱深的字詞炫學。他以「屓屭」兩字表達憂愁,該是遵照當時廣州人的一般書寫習慣,但丕思業的寫法可能有誤。

張衡《西京賦》有一句「巨靈贔屭」,「贔屭」粵音「鼻氣」,意思是「用力」,民初已有學者(例如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考證過,指今人所謂「脾氣」的本字就是「贔屭」。「屭」字通「屓」,粵音除了讀成「氣」,也可讀「翳」。我懷疑丕思業原本想寫「贔屭」,唸「鼻翳」,卻誤書「屓屭」。若唸「鼻翳」,不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說的「閉翳」嗎?

也許「贔屭」或「屓屭」還是太難,1883年新版的粵譯本《約翰傳福音書》,就把丕思業的「屓屭」都改成更淺白的「閉翳」——考證和使用粵音本字,顯然不是傳教士的目標。

丕思業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據舊生會訃聞所載,他在18545月抵達香港,旋赴廣州學習中文,很快就能操流利廣東話。1856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他和家人跑到澳門避難,至185811月才重返羊城。然後他在廣州籌款興建了一座小教堂,向無數中國人傳教。

丕思業的翻譯和傳教工作雖然碩果纍纍,但工作過勞卻令他健康急轉直下。1877年他病重,原擬經香港返美國醫病,可惜在港病勢加劇,終於返魂乏術,年僅48歲。這位第一個用廣東話翻譯聖經的人,遺體長埋於香港跑馬地墳場,不知道多少人憑弔過他的墓呢?

1

丕思業譯本全書可下載於此:

https://t.ly/Gq0td

網友留言補充:

丕思業牧師及其夭折兒子在港之墓

https://t.ly/UP3Lz

1862年,美國長老會以美國聖經公會的名義在廣州出版了由丕思業牧師(Charles Finney Preston)翻譯的《馬太福音》及《約翰福音》的粵語譯本,他亦編印了其他以口語寫成的宗教書籍及小冊子,被稱爲十九世紀基督教粵語文學翻譯和創作最著名的三位傳教士之一。

1877年,丕思業牧師在返回美國治病途中,卒於香港並安葬於跑馬地基督教墳場,墓碑為高大石筆型紀念碑,其中一面刻有漢字碑文。丕思業牧師亦與其出生兩個月夭折的嬰兒同葬於跑馬地基督教墳場。

 
丕思業牧師及其子之墓碑
丕思業牧師墓碑上的漢字碑文

碑文內容如下:

大美國紐約邦丕思業牧師

咸豐四年甲寅始到廣東傳福音

雙門底仁濟街之福音堂及博濟醫局

皆其經營創建也寢于光緒丁丑六月初六日

墳墓扗此真心為主斯其人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馮睎乾小資料:

馮睎乾為香港作家,網絡時事評論員。

  

最廣為人知是馮睎乾用了十年時間,詳細分析和解讀張愛玲的小說,並在2018年出版了《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一書。有趣的是,這一位自稱並非張愛玲迷但又稍微通曉一點算命知識的作家,還以「破解張愛玲的三個秘密」作為賣點,在香港書展中暢談張愛玲的創作過程。

 

天父佑香江

God Bless Hong Kong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花旗小窩,謝謝你的留言賜教。
如欲以電郵查看回覆,請 √「通知我」 ,謝謝!


請尊重知識版權,嚴禁盜用。如欲引用小窩的文章和照片,務請列明出處,敬希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