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知足常樂,凡事感恩;難得糊塗,樂在其中。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馮睎乾:戲劇人生終有日閉幕


文章轉載自 馮晞乾十三維度

「韶華去,四季暗中追隨,逝去了的都已逝去⋯⋯」昨天到台北大稻埕一家民族服裝店探望朋友,一開門就走進了悠揚的粵語老歌聲中,剎那間,恍惚穿越到四五十年前的香港。老闆是一對幾年前移居台灣的港人夫婦,播放着盧國沾作品集《沾沾字喜》,既悼念剛離世的盧先生,也緬懷自己的青春,及昔日的香港。

他們憶述當年入中大唸書,在迎新營會一起唱〈長城謠〉,高歌「中國萬世必須興盛,外禦強敵每戰必勝」。如今時移世易,當然再沒有這支歌仔唱了。說來也真諷刺,那個年代的香港,沒有「国民教育」,沒有強迫的「交流團」,愛國氣氛卻非常濃厚,許多青年都喜愛〈大俠霍元甲〉、〈長城謠〉等「愛國歌」。「大中華膠都是如此長大的!」老闆娘笑說。

我比他們年輕,成長的時候,愛國歌早已退潮,盧國沾的歌也鮮有登上金曲榜,但偶然看重播的麗的電視劇,聽到盧國沾填詞的主題曲或插曲,無論是寫景抒情的「遠時像遠山,霧迷濛,千里霧飄送」、「要退後,也恨遲,人在旅途灑淚時」,抑或講人生道理的「就算甘願平淡過一生,或者遲早心中有悔」、「日日在鬥,引誘你是情與慾;個個去爭,引誘你是名與利」,總令我一聽難忘,低迴不已。

盧國沾一生填詞三千首,數量之多不下於林夕。盧被稱為「詞聖」,當然不只因為多產,更在於他的人文關懷、洞察力和創新精神。不甘心只寫市場流行的情情愛愛題材,八十年代初他發起「非情歌運動」,將一些不太「入屋」的題材都寫進粵語流行曲中。例如〈螳螂與我〉寫越南難民來港、〈小鎮〉寫中東戰爭、〈唐吉訶德〉以西方文學經典入歌,借喻自己對理想的堅持,最奇是麥潔文唱的〈龍壁懷古〉,居然像古詩一樣以懷古為題,寫九龍城的宋王臺,把古今意象共冶一爐:

消失的一個朝代

竟不知誰曾憑弔

幾多飛機過頂上

問有幾架路過陳橋

盧國沾除了在題材力求突破,歌詞寫法也不甘平鋪直敘,而講求思想語氣的曲折多變。聽眾也要用心玩味,才能察覺到盧詞的深意。這樣的聽眾當然不多,但林夕肯定是其中一個。他特別欣賞盧國沾,198485年就在《詞匯》寫過四篇〈盧國沾的嘆息〉(收錄於2022年出版的《別人的歌》),試看他如何賞析〈戲劇人生〉:

// 另一種跳躍是語氣上的折斷,例如〈戲劇人生〉:「盡力,毋問收穫」,接著一句「誰人能做到甘於淡泊」卻由表面的達觀崩潰成掙扎不遂的失望,令得前面接近純勵志的語氣也沾上一點酸味,這才和(戲劇人生〉的煽情配合,也更接近人生真實的一面。如果死執著語氣連實的原則,便可能出現「唯求能做到心境淡泊」這樣的句子,語脈雖較暢順,卻絕不及原作曲折可觀。//

我認為詞聖之所以為詞聖,是因為他不滿足於簡單的公式的成功,而是敢於「再與天比高」,就算明知得不到主流大眾的欣賞,還是希望超越自己甚至時代的限制,正如〈叛逆〉中的夫子自道:

常人醉心的理想

於我絕未欣賞

常人愛的是俗色脂粉

卻非我心景仰

盧國沾詞在香港流行曲史的地位,早於1985年,林夕已認為可以媲美許冠傑,兩人同樣具有代表性和開荒性,可惜大眾往往「用耳不用心」,未能完全領略盧詞的文學價值。如今數十年過去,許多盧國沾的詞雖已膾炙人口,但有多少聽眾真正體會到他的戛戛獨造和苦心經營呢?

激昂的愛國歌曲大概已經過時,不能夠引起你共鳴了,但盧國沾的「叛逆」和創新精神,依然氣魄甚壯,值得學習欣賞。我們懷緬過去之餘,不妨更深入地認識一下「詞聖」盧國沾,比如聽聽上面提及的幾首「非情歌」,或許,你還會聯想到當下的時代。

補記

有讀者提及盧國沾填詞的六四歌曲〈祭英烈〉(曲調是〈將軍令〉),時代意義至今不變,謹錄於此,以廣流傳:

淚眼或已在凝望,或已沒有人願講。不意如今,一起相對,獻花祭英烈,再思念中國。齊共記起血淚情,待昭雪;眾多烈士,有請到現場,願你能認出,六四時淚光。願君知我共你是同路,我當天當夕,像你一般痛苦。身,困於此處,沒法與君一起並肩上,我亦無詞說斷腸。還願各位不必悲憤,莫悲憤,六四那一夜, 目睹君去後,令我獨含恨,就算未如願,大志仍在心!就算是無奈,就算未如願,大志仍在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馮睎乾小資料:

馮睎乾為香港作家,網絡時事評論員。

 

最廣為人知是馮睎乾用了十年時間,詳細分析和解讀張愛玲的小說,並在2018年出版了《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一書。有趣的是,這一位自稱並非張愛玲迷但又稍微通曉一點算命知識的作家,還以「破解張愛玲的三個秘密」作為賣點,在香港書展中暢談張愛玲的創作過程。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花旗小窩,謝謝你的留言賜教。
如欲以電郵查看回覆,請 √「通知我」 ,謝謝!


請尊重知識版權,嚴禁盜用。如欲引用小窩的文章和照片,務請列明出處,敬希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