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知足常樂,凡事感恩;難得糊塗,樂在其中。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南音:自成一格的獨特說唱曲藝


叮噹一直對於粵劇戲曲沒有太大的感情,非因她不重視這些文化瑰寶,只是一直未能從音樂中得到共鳴。畢竟那些年缺乏人生經驗,叮噹難以理解戲曲的精粹,充其量她只能將曲藝視作一種音樂而已。

還是小學生的叮噹,班中有一位女同學是粵劇的「發燒友」。小梅與叮噹感情很好,她喜歡唱粵曲,因此傳統功架、造手和唱腔都掌握得似模似樣,嚴如一位小小「粵劇大老倌」。在同學耳濡目染下,叮噹也學會哼唱一點經典粵曲。

小學畢業,叮噹和小梅被分派前往不同中學就讀,從此失去聯絡。不過粵曲愛好者比比皆是,只要香江仍有人喜歡戲曲,它便會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如呼吸一樣自然,至於人們是否喜歡曲藝,就當作別論。

記得那一天,電視台正在播放一部戲曲電影,叮噹對影片名字和內容沒有印象,只記得男主角是名伶林家聲先生,他在戲中唱了一段哀歌,曲調悲苦,歌詞傷痛,叫人聽了不禁悲從中來。那一種似在訴說故事的音樂,非常特別,誘發了叮噹點點興趣。叮噹隨口問了媽媽,這是什麼音樂?媽媽說道,這是「南音」。那一年,叮噹中學畢業。

自那一次聽過「南音」以後,叮噹既沒有將之載在心裡,也沒有刻意追逐這一種曲藝,畢竟「南音」不在年輕人的世界流行,知道地上有這樣的音樂便夠了。想不到,半生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叮噹重遇「南音」。一種彷如隔世的感覺悠然而生,更產生了令人難以形容的共鳴,是叮噹對這一種快要消逝的曲體作出垂死的留戀?還是她真的老了,面對人間離愁別緒不再陌生?

盲人瞽師杜煥說唱的「地水南音」之《客途秋恨》

名伶新馬師曾在電影《摩登二世祖》中演唱「戲曲南音」之《嘆五更》

姑勿論人們對「南音」冠上什麼評價,這一種「說猶如唱,唱猶如說」的演說方式的確值得繼續推廣下去。可惜口授承傳,困難重重,在無後人繼承下,只怕「廣東南音」會隨著吾輩的離去而無人問津,後人亦可能不再認識「南音」:自成一格的獨特說唱曲藝!


南音小資料:

「南音」是一種以粵語表達的傳統說唱音樂。有別於「泉州南音」,「廣東南音」更是自成一格的獨特說唱曲藝,也是富有南方特色的「彈詞」。「廣東南音」始於清末,於香港和廣州一帶流行,包括了「地水南音」、「戲曲南音」和「老舉南音」。   

「地水南音」-

「地水」原是卜卦術語。當年廣東一帶不少盲人靠占卜算命為生,故有人將卦名轉為盲者的別稱,盲人被稱為「阿水」。順理成章地,盲人主唱的南音又被稱作地水南音。不過亦有人認為「地水」一詞是指廣東沿海以農業和漁業為主的生活環境。

不少盲人算命先生甚有音樂天賦,故兼唱「南音」幫補收入。占卜行業在師徒世襲相傳下,唱「南音」亦成了盲人另一種謀生手段。有孤身一人,也有二人為伴,並以簡單樂器唱說悲情或詼諧的故事來討錢,或沿門乞唱、或擺地攤求賞錢,部份唱得出色的盲人會被富裕人家請到府中唱「堂會」。由於盲人瞽師的生活坎坷,因此「南音」曲詞多為悲情故事。

地水南音的唱腔一般分為正線南音、乙反南音(又名苦喉南音/梅花腔)、流水南音等不同唱腔。正線南音是一般音調的南音,乙反南音採用古樂調式,以古舊「上尺工反六五生」為譜,聽起來韻味凄苦,是非常悲慘的南音。至於流水南音是沒有過門,唱者要「文不加點」地唱下去,中間毫無停頓。地水南音唱法變化多端,說唱者雖唱相同一曲,但可以天天作出不同的演譯。  

地水南音的既定曲詞,多出自文人手筆,作者也能稽考,故字句工整,文雅而口語成分較少。地水南音的瞽師多是自彈自唱,以十三弦箏、椰胡和洞簫來伴奏,亦有清唱加上竹皮為節拍,右手彈箏、左手打板進行說唱。傳統南音伴奏中,箏、椰胡和板是常見樂器,在某些編制中也會使用簫和三弦,琵琶則較為罕見。

由於不少喜歡地水南音的聽眾都是遭遇坎坷的人,所以歌曲內容亦多以抒發離愁別緒和自傷自憐的主題來引起聽者共鳴。地水南音的瞽師不喜在良家婦女面前彈唱部份歌曲,因為彈唱者認為這會對她們招致不幸。

盲人瞽師杜煥說唱的「地水南音」之《霸王別姬》

港澳資深曲藝名家吳詠梅博士說唱的「地水南音」之師娘腔韻《七月落薇花》

(請點擊Watch on YouTube觀看)  


戲曲南音-

清末民初,粵劇出現了重大改革。粵劇從舞台官話變革成為運用廣府話,以唱和唸融合「南音」、「木魚」、「龍舟」和「粵謳」等說唱曲體。為了區別由瞽師所唱的地水南音,粵劇南音又被稱為「戲曲南音」或「戲台南音」。一些粵曲女伶如小明星亦曾將南音曲調單獨演唱,但與瞽師唱說比較起來,兩者很不相同。因為粵曲名伶唱說南音時,大多不自覺地滲入梆、黃腔口,故此又被稱作「粵曲南音」。粵曲南音中藝人只負責唱,伴奏由其它樂師擔任,伴奏的樂器有簫、三弦、琵琶、古箏、椰胡和板等等。

女伶小明星說唱的「戲曲南音」之《癡雲》

男伶白駒榮說唱的「戲曲南音」之《男燒衣》


老舉南音-

因著當年廣東一帶將妓女別稱為「老舉」,故此由妓女在妓院、煙館及茶樓裡說唱的南音,又被稱為「老舉南音」。由於老舉南音是妓女在風月場所中傳唱,不少歌詞均涉及戀愛和情色題材。

盲人瞽師杜煥說唱的「老舉南音」之《兩老契嗌交(又名爛大鼓)》


由於「南音」與「木魚」、「龍舟」、「粵謳」和「板眼」等說唱形式在用韻、平仄和結構上有共同的地方,故一概被統稱為「粵調」。一般而言,一篇「南音」是由數段組成,每一段內容均有起式、正文和煞尾。此外,板式非常多變,全曲夾雜多種不同曲體,包括「南音」、「木魚」、「龍舟」,中間又會加插「說白」,速度的變化也較多,通常從慢板開始,然後逐漸加快。民間藝人一般會在同一時間說唱多種歌體,如瞽師杜煥,他既懂得唱「木魚」,也懂得唱「地水南音」。

一代「地水南音」宗師,民間盲人瞽師杜煥

瞽師或師娘(盲人樂師/盲人歌女)糅合了「木魚」、「龍舟」等廣東說唱和傳統彈唱特色,歌曲內容多是抒發個人坎坷遭遇、離愁別緒和自傷自憐的主題。這一種「說猶如唱,唱猶如說」的演說方式令「廣東南音」別樹一格,深受貧苦勞動階層的歡迎。因此,有人更將「南音」與美國黑人流行的「藍調(Blues)」作出比較和研究。

二十世紀初,「南音」風行香港,藝人主要的表演場所是茶樓或妓院。當年茶樓老闆為了招徠顧客,爭相邀請藝人演唱「南音」。早期茶樓的歌壇以唱「龍舟」為主,後不少民間藝人如盲人瞽師杜煥主打唱說「南音」,令「南音」成為本土流行的特色音樂。不過隨著粵曲廣受歡迎,「南音」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後來更被歌壇一枝獨秀的粵曲取代其地位。1932年香港政府推行禁娼政策,進一步打擊妓院的「南音」藝人生計。其後,不少妓女更轉為投身粵曲演唱,「南音」從此步向式微。

早期設在茶樓的歌壇是演唱「南音」的主要場地

盲人瞽師杜煥在茶樓内說唱「地水南音」

六十年代播音電台啟播,改變了聽眾前往茶樓賞曲的模式。電台又為了迎合年青人的口味,轉而播放西方流行音樂。在社會文化風氣轉變下,全靠口授的演唱技藝無人承繼,傳統演出場地又逐漸被淘汰,均導致「南音」完全衰落,一蹶不振。隨著「南音」在茶樓消失,加上電台停播「南音」,這一種富有特色的民間音樂亦於七十年代消失,成為上一輩的回憶。

現存「南音」著名曲目有《嘆五更》、《客途秋恨》、《男燒衣》、《梁天來七屍八命》和《霸王別姬》等等。




    http://dingdongcat.blogspot.com/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花旗小窩,謝謝你的留言賜教。
如欲以電郵查看回覆,請 √「通知我」 ,謝謝!


請尊重知識版權,嚴禁盜用。如欲引用小窩的文章和照片,務請列明出處,敬希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