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的姐姐除了邀請我們出席小妮的嬰兒洗澡之外,還接待我們在她的家裏住了一個晚上,我們非常感謝她的熱情款待。姐姐是一位賢德的婦人,相夫教子,持家有道,看她殷勤招待客人,大家感到賓至如歸便是最好的明證了。
嬰兒洗澡完結後,姐姐在偏廳延開一桌耍樂,原來是家鄉遊戲 – 「打馬吊(麻雀是也)」。叮噹對「麻雀」遊戲一竅不通,不過對這個玩意卻不陌生。記得小時候,每逢新春節日,親友到訪,家裏總會延開兩桌「麻雀」,父親和一衆親友盡情耍樂,十分熱鬧。素常的日子,家裏從不延開「麻雀」耍樂,皆因只有父親深曉這個遊戲。他沒有主動教子女「麻雀」遊戲,而子女又沒有機會去學習,故此,今天家裏還是只得父親一人會「打馬吊」。
年幼時叮噹獨愛坐在一旁,觀看長輩在桌上切磋牌張。可惜天資有限,她未能憑觀察領略遊戲的玩法,不過她最愛在每局之間,協助成人堆砌牌張。長大以後,叮噹沒有太多的朋友愛好這個遊戲,又或是她們知道叮噹資質愚鈍,對掌握與數字相關的遊戲甚有困難,加上她不喜愛參與涉及金錢的玩意,所以半生過去了,還是不會這個在華人圈子非常流行的四人牌戲。
不過世事難料,意想不到叮噹會在花旗「打馬吊」,這可能是生命裏另一個難忘的經驗。「麻雀」桌上有姐姐,姐姐的婆婆、小林的爸爸和叮噹。叮噹除了懂得堆砌牌張之外,其他的一點也不懂。姐姐和小林的爸爸耐心教導,可是叮噹還是不能完全掌握。幸好大家旨在晚餐前一起遊戲,又不涉及金錢,只是為了消磨一點時間,所以對於叮噹的「愚」和「慢」是萬分包容。最後還是小林的媽媽細心地從旁指導下,叮噹贏了兩局,其實都是林媽媽的功勞才對。
有人說在「麻雀」桌上看見人生百態,一套一百四十四張的「麻雀」道盡了人生的喜怒哀樂。也許這個桌上遊戲不涉及賭博的話,可能看見更多人間歡樂。正如姐姐和其他華人太太們組織了一個「馬吊會」,定期聚會切磋牌藝,沒有金錢交易,旨在享受遊戲的樂趣和聯繫大家的感情。
「打馬吊」是華人流行的玩意,今天有幸坐在桌上遊戲,總算領略了這種四人牌戲的風味。叮噹期望有一天能與父親一起「打馬吊」,不知道父親能否忍讓女兒的牌藝非凡?父母親年長了,作為兒女的很想陪伴他們,常與他們在一起。老人家曉得的遊戲不多,一起「打馬吊」可能是不錯的選擇。老年人聽見「麻雀」的牌張因碰撞而發出霹霹泊泊的聲音就生了熟悉和熱鬧的感覺,其實年輕人何嘗不喜歡這種被接納和被認同的感受呢?「麻雀」桌上的英雄,也許不是贏了的人,而是陪伴我們一起遊戲和一同分享歡樂的親朋友好啊!
麻雀小傳:
麻雀(又稱麻將、馬將或蔴雀)是一種源自熊貓國的四人牌戲,也是常見的賭博工具,現今於東亞和東南亞, 特別是華人的社區甚為流行。各地的玩法(尤其是計分方法)各有不同,但多以鬥快湊合特定牌組為取勝目標。
麻雀的牌張,各地大同小異,但多與廣東麻雀相同,或為其子集。廣東麻雀是迄今仍流傳的華人玩法之中,歷史最悠久者,其牌張分三類。第一類為序數牌,分「筒/餅」、「索/條」、「萬」三門,每門有序數從一至九的牌各四張(三門共108張)。第二類是字牌,包括「東、南、西、北」四款「風牌」及「中、發、白」三款「三元牌」,每款四張(七款共28張)。第三類是花牌,有「梅、蘭、菊、竹、春、夏、秋、冬」8張。故一套麻雀合計有144張。古代麻雀有骨製、竹製或象牙製,現代麻雀則多以塑膠製成。
一套麻將除了牌張,還有骰子及其他道具,例如日本麻雀有「點棒」,廣東麻雀就有一件稱為「莊」的塑膠道具,用來識別莊家與顯示「圈風」。
筒子/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花旗小窩,謝謝你的留言賜教。
如欲以電郵查看回覆,請 √「通知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