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著名經濟政治評論員 利世民先生之「unsubject」
讀者留言,想我講「離開不了香港的人該如何自處」,
但其實我也想分享自己對香港人身份的反省。
首先,不要說「離開不了」。 正面一點,選擇留低;那是每個香港人本應就有的自由和權利。離開的,也不是被迫要離開,而是選擇在其他地方生活。
有不同選擇,正常不過;也不必對其他人的決定有太多評斷。福音裡耶穌叫我們不要評斷別人,免得自己被人評斷。這人生態度雖然簡單,但也要我們經常提醒自己。沒有人想被別人指指點點,我們亦肯定不會知道,別人所面對的困難是甚麼。
我也要借這個機會懺悔。早幾年我也有叫人:「能走的,最好準備走。」但時勢不同了;總之,留下的,一定有自己的原因。
.jpg)
之前有幾次分享,我說不是怕不能回港,而是回港之後變得面目全非。有讀者說已經離開了的人,沒有資格再評論香港的事,更沒有資格要求留低的香港人去做甚麼。我可以見到他誤會了,以為我們仍然在想要繼續抗爭甚麼的。
不,絕對不是;更不敢要求甚麼。我怕香港變得面目全非,但也明白到要將時空凝固在 2019,是不切實際的。香港的文化從來都是開放而多變,凝固了的香港,就不再是香港。最低限度,我只是希望自己仍然可以跟得上香港的變化,甚至乎可以繼續貢獻香港的文化。
過去十幾年來的香港本土意識,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記得大概是 2010 年左右,最初有這個現象的時候,香港的本土意識,主要是抗拒北京的民族主義社會工程。在同一時間,中國大陸裡面其他的地方文化,一樣面臨同樣的威脅。上海、廣州等,一樣有人要捍衛他們的文化和語言。
大家記得 2008 年北京奧運嗎?除了極少數早就與中共誓不兩立的人,絕大多數人還是覺得中國好,香港好。那時應該是最多人接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景。其實在 2010 年之前,很多人都同時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亦是中國人,這兩個身份沒有矛盾。當然,我也必須承認,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是有種優越感;但當時多數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並不反感。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實是同一件事。當北京要所有人都只接受一個中華民族的身份,潛藏在我們心底的香港人身份意識,就開始感到那威脅。由菲律賓人質事件,中國外交部為了保持與菲律賓的關係,刻意要當時的行政長官曾蔭權低調處理;那是第一次令香港人感覺到,原來為了北京下的「很大一盤棋」,香港人隨時都要準備要犧牲,那怕是最基本的尊嚴和權益。
到後來尖沙咀廣東道 D&G 事件、上水反水貨客活動、反國教等,一直發展都見到中港矛盾越來越嚴重。但如果要再數上一點,在 2006 至 2012 年間,從人口統計數據可以見到,香港出生人口越來越多單非和雙非。在雙非落閘之前,其實在港出生的小朋友,過半是單非或雙非父母。甚麼中港融合、大灣區發展,也是在 2006 年開始。
所以,最初的香港本土主義,就是抗拒被中國化,不論在人口、社會文化、抑或經濟政治。但與此同時,香港也有一些人,本來就沒有甚麼香港身份意識認同,覺得本土主義是單純的排外。
請恕我直言,假如連離開了香港的都「沒有資格」去擔心香港,我想這個現象某程度上也反映,或許在本土主義當中,的確有排外的情緒。但是我也明白,的確有些已經離開了香港的「前香港人」,態度囂張,令留下的人感到不舒服。
我們誰都不用向任何人,去證明為何自己的決定是最正確。也別忘了,親政府的輿論機器,也看準了這個矛盾,去離間在地和離散世界各地的香港人。
香港人不一定在香港出生;曾幾何時,只要你願意為自己的未來奮鬥,嚮往香港人的生活模式,你就是香港人。
請緊記,出於選擇的,才是真愛;沒有選擇的,叫奴役。假如說我們都沒有選擇餘地,必須首先是中國人,那就是為何兩套文化最終不能並存。
回到最初的問題。選擇留下來的,可以怎樣?我覺得同樣的問題,對於選擇離開的,同樣有這個問題。
1995 年我離開香港到美國讀書之前,參加了當年旅發局搞的「學生大使計劃」。要知道,那個年頭也是香港人離港的高峰期,而且到了 1995 年才離開的,很多都沒有回流的打算。所以我們這些留學生,有些真的計劃離散到世界各地。這個暑期活動的最後一日,我們這班年青人做了一個劇,具體內容我也忘記了,但重點我記得很清楚:「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是香港人。」沒有想過自己快到年過半百,還是要講這句說話;又或者我真的是太天真?
今日在想這個怎樣寫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問題:「當我們流落到荒島的時候,最想做的事是甚麼?」求生?落地生根?還是想辦法回到本土?是Robinson Crusoe ?還是 Lord of the Flies ?究竟是離散了的香港人活在荒島?還是留下來的香港人在掙扎求存?
或者,我們都活在各自的荒島。我們都在掙扎求存。我們都想有朝一日離開自己身處的地方。我們的處境,分別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
我甚至乎不想分在地和離散的香港人;香港人就是香港人。但現實告訴我們,大家的價值觀,漸漸會出現分別。但我很天真地想,香港從來都是由流動人口所組成,聚散亦本是尋常事。甚至乎,總有一天香港真的會變得面目全非,我們亦無可能逆轉到這個趨勢。不過,至少在我們這一代人,雖然相忘於江湖,但可不可以繼續隔空地相濡以沫,保守著我們都曾經歷過的共同回憶。
但我也知道,在香港的生活有各種挑戰;但在世界各地又何嘗不是?與其鬥慘,我們何不正面積極一點,想想如何令自己心地變得更好、人緣更好,知識更廣博、做事更有效率和紀律?凡事向好的想,不代表被動地等好事出現,而是將精力用來令好事發生。
利世民小資料:
利世民(Simon Lee)(1976-)原名李兆富,1997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取得政治與經濟學士學位。香港政治評論員、專欄作家。
利世民(Simon Lee)
利先生曾擔任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夏佳理(Ronald Arculli) 的議員助理,並於1999年代表自由黨參選香港區議會選舉,在銅鑼灣選區挑戰民主黨的謝永齡,但落敗。其後創辦香港自由主義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The Lion Rock Institute)」,並成為骨幹會員。2013年,他辭去一切會務。2014年,創辦網上媒體《全民媒體(Hong Kong Citizens' Media)》。
曾任職《蘋果日報》資訊網行政總裁的利世民,也是前《蘋果日報》專欄「蘋果批」作者之一,活躍香港評論界多年,經常就經濟議題發表評論。2020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利世民決定離開香港,現居美國。
天父佑香江
God Bless Hong Kong
May God Save Hong Kong and set them FR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花旗小窩,謝謝你的留言賜教。
如欲以電郵查看回覆,請 √「通知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