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知足常樂,凡事感恩;難得糊塗,樂在其中。

                                                                                                                                                    

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利世民:孝的扭曲~是誰叫我們的下一代跪低?

 

文章轉載自著名經濟政治評論員 利世民先生之「貼堂壁報版」

甚麼是孝?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嗎?

究竟中西文化有何差異?中國的文化為何總教人覺得與現實脫節?


Facebook 上見到一則新聞,說親北京的福建小學在今年開學禮上,要學生下跪奉茶。有人見到覺得「眼冤」,也有人說是「愚民教育從小開始」。

福建咐小學「開學考道禮」:為父母揼骨奉茶
是誰叫我們的下一代跪低?

剛好過去幾天,正跟一位讀者通訊,談到教養下一代的問題; 所以當我見到福建小學這則新聞時,第一個想到是所謂的「中西文化差異」 ¹ ;很多中國人以為西方社會不著重家庭倫理,西方的研究亦往往將「孝」視為中國文化的特徵。

孝,在英語被翻譯成 filial piety filial 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piety 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忠貞。但傳統中國文化,也將孝這個道德倫理觀念,延伸到對師長、君主等威權。

現實中的中國,真的很講孝嗎?傳統中國文化,又是否被忠孝這兩個道德倫理觀念腐化?

西方社會,又是否真的不顧親情?至少在我的觀察中,美國也有傳統保守主義者,高舉家庭價值也是政工作者常用的宣傳手法。

所以,與其說孝、家庭價值等是中西差異,倒不如說舊社會與現代世界的轉變。舊世界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活動,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

在現代社會當中,家庭不再是唯一的單位。很多只有在現代社會才見到的事物,尤其是普及教育、資本主義市場、公民社會以至公共政策,某程度上都取代了過去由家庭所擔當的功能。我們甚至可以見到,學校、企業、慈善組織以至政府,往往以「大家庭」自居。

或者,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廿一世紀的後現代世界,但過去的價值觀其實從來都沒有完全離我們而去。

記得當年讀中學,有一科叫中國語文及文化,當中有一個環節講中西文化差異,其中引用了好幾位新儒家學者的觀點,說甚麼「孝」、「家庭倫理道德觀」、「中國人重情」等。那些年沒有見過世面的我們,反正只是為考試而讀書,教科書裡頭的觀念,統統照單全收。但隨著閱歷的增長,有些人可能會對當年所聽過的講法有些改變,但亦有些人可能不自覺地相信了某些片面之詞。

古典所講的孝,亦非後人所理解的那種不問是非因由的服從。任何傳統權力結構的論述,不論中西,所有論述都同時強調,要在其下者服從,大前提是在其上的威權,有某種超越一般人的道德行為操守。一言以蔽之,君子以德服人;這句話的意義用今日的價值觀來演繹,就是天下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由古典走向中古,「君子以德服人」的價值觀漸漸消失於無形,天命所歸的觀點漸漸成為統治者所宣揚的新標準;換句話說,每個人的身份,權力和地位,層層而下,都是與生俱來,在現世是絕對無法改變,希望只有寄託在來世又或者死後的世界。歐洲的古典和中古的分界線,大概就是在公元四世紀左右,也就是羅馬帝國的分裂和墮落。Edward Gibbon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曾經是史學必讀之作,原因就是記載了這個價值觀轉變的過程。

在「我們這一邊的世界」 ²,古典時代的終結,大概也是發生在東漢末年。近年有人從氣候變化等角度,分析宏觀的大歷史,嘗試解釋歐亞大陸上面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現象的轉變。

現代的曙光,是啓蒙運動;揭開啓蒙運動的序幕,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甚麼?文藝復興就是重新發現古典時代的文化藝術和經典。曾經我也相信,中國至今仍然走不出封建思想,原因是沒有經歷過啓蒙運動。但事實上在唐宋年間的「古文運動」,就是華文世界的文藝復興,後來發展出的理學,亦可以跟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潮類比。所以,歷史的真正不解之謎,是為何在過去五百年,我們這一邊的世界無論在經濟、文化甚至科技,發展忽然停滯下來。很多人嘗試去解釋,但至今仍然未有一個全面的答案。

廿一世紀的中國,仍然停留在一個尷尬的處境。過去的文化和價值觀,彷彿跟現實環境格格不入。與此同時,由於在過去幾百年來長期大落後,出現了所謂的中西差異;雖然心底裡自知是不如別人,但又不能接受這個現實。所以有時又強調要與世界接軌,有時又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要偉大民族復興。其實要打破這個迷思的第一步,就是明白現代不是所謂西方專有的事情,任何一個文化體系都可以隨客觀的條件而進化,不必完全與自身的過去割離,也不用沉醉在虛幻的過去。

以家庭價值觀為例,過去社會結構和經濟活動,均以家庭為標準。遠的不說,其實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千金小姐的婚事何嘗不是一樣是「父母之事、媒妁之言」?所以,所謂的中西文化差異,只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廂情願。只不過是神奇國度裡的人對世界認識太淺薄,亦缺乏了相當的同理心,才出現千奇百怪的扭曲。

請恕我不去詳細定義甚麼是普遍所講的「家長式社會」;但下跪奉茶的行為,的確是很貼切地象徵了家長式的思維。孝這個概念,在今時今日已經淪為單方向的服從;而這種單向關係觀念,最大問題是有違人性。換句話說,假如不是發自內心的尊敬和尊重,表面的行為即是虛偽。無錯,現代中國,甚至是香港,很多社會人倫現象都是極其虛偽、膚淺。

甚麼是尊敬和尊重?胡適寫「差不多先生傳」就是要警惕當時的國人,凡事都應該要有認真考慮的精神。 假如說尊敬和尊重是差不多,然後就說是一樣,那胡適當年寫的文章是白寫的。尊敬是 piety ,尊重是 respect ;尊敬是因為某人的身份,而對某人有相應的對待。尊重是因為某人的行為,而對其有相應的評價。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就是為何整個文化體系在過去幾百年都走不出困局的其中一個原因。

再考研下去,現代的另一個重要價值觀,就是要將每個人都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來看待;那怕是三歲小孩,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理想當中,每個人的靈魂都是平等的,只不過在這個不完美的凡世,人才有高低貴賤之別。我們不忘現實的同時,亦不忘理想。

所以,尊重別人是完整的個體,亦意味著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定的「界線」(Boundary)。在美國的教育,大概在七、八歲左右,就會介紹到「界線」的概念。由物理上的到心理上的;從我的觀察中,普遍在中、日、韓以至亞洲社會,界線的概念,相對含糊。

假如問我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感悟是甚麼,我會毫不疑惑地說:「不要將子女的成敗,視為自己的成敗。」當然,我自然也會有時超越了這條線;但每次我都會提醒自己,必須要尊重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

這不代表我不會為自己子女的成就而高興,也一樣會為他們的失落而感到難過;但重點是高興與難過,是出於同理心;而同理心就是能夠身同感受。同理心的極致,就是愛。但是愛到最盡頭,還是要接受別人是完整的個體,正如我們也希望別人當我們是完整的個體。

「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我也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個價值觀。在光譜的另一個極端,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純粹的觀念之間,有很大的一段距離;但正如我經常強調,雖然我們都生活在不完美的現實當中,但不要忘記理想中的完美。假如你是相信最終的答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沒有問題,我只是希望你也明白,世界上有人相信 「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

Individual 這個字與 indivisible 是相關的;當一個概念到不可以再被分割下去,那就是一個自有自主的概念。³

現代的教育,以及作為家長的義務,最卑微的目標,就是希望子女能夠「自立」。自立是甚麼意思?至少有基本自理能力,能夠的合理地與社會上其他人共處。當然,大多數家長有更多其他的願望,但最基本的目標必然是起點,而這個起點又回到先前所講,首先就是要確立甚麼是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1

假如細心留意我平時的用詞,會發現我很刻意避開用「中西」這種二分法;因為二分法雖然可以幫我們很快了解事情,但往往會令人就止卻步,不再想下去。所以,每次我用到二分法的詞彙時,難免都會有種不自在的感覺。

2

另一個我很想避免的,就是用現代的國家概念,來代表古時的地理和文化概念。在廿世紀之前,是沒有中國這個概念。強行說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我總是覺得有點不對,所以唯有用「我們這一邊的世界」來代表。

3

如果對意識形態有興趣的朋友,應該有聽過「後現代」這個講法。但究竟甚麼是後現代呢?用 Individual 這個現代觀點做例子就最好不過。佛洛依德提出 individual 這個大家視為不可以分割的概念,原來是由下意識、意識和超意識組成,這就是象徵後現代思潮萌芽的其中一個起點。

 

利世民小資料: 

利世民(Simon Lee)(1976-)原名李兆富,1997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取得政治與經濟學士學位。香港政治評論員、專欄作家。

 

利世民(Simon Lee

利先生曾擔任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夏佳理(Ronald Arculli 的議員助理,並於1999年代表自由黨參選香港區議會選舉,在銅鑼灣選區挑戰民主黨的謝永齡,但落敗。其後創辦香港自由主義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The Lion Rock Institute)」,並成為骨幹會員。2013年,他辭去一切會務。2014年,創辦網上媒體《全民媒體(Hong Kong Citizens' Media)》。

曾任職《蘋果日報》資訊網行政總裁的利世民,也是前《蘋果日報》專欄「蘋果批」作者之一,活躍香港評論界多年,經常就經濟議題發表評論。2020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利世民決定離開香港,現居美國。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花旗小窩,謝謝你的留言賜教。
如欲以電郵查看回覆,請 √「通知我」 ,謝謝!


請尊重知識版權,嚴禁盜用。如欲引用小窩的文章和照片,務請列明出處,敬希垂注。